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下滩村,土族滩村是人连个距离互助土族自治县城较远的贫困山村。近些年,连看路上每次走进村子都会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互助小惊喜、新变化。村里凭借着青海省地矿局所属单位“输血”变“造血”的有产业挣有希扶贫模式,这个昔日“穷旮旯”,门路如今已焕然一新:村里有产业,致富挣钱有门路,望下致富有希望……一幅生机勃勃的帮扶乡村“蝶变”图正徐徐展开。
真心打牢脱贫攻坚根基
下滩村,矿人位于互助县五十镇西北部。土族滩村海拔2850米,人连属脑山地区。连看路上耕地总面积5093亩、互助林地3427亩,人均耕地面积3.5亩。村级经济以传统耕作、家畜养殖为主。全村共有10个社331户1376人,有汉族、藏族、土族3个民族。2015年12月,下滩村被确定为互助县五十镇重点贫困村,2018年被列入深度贫困地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404人。
2015年10月起,青海省地矿局所属地矿处、经营管理处、青海省地质测绘地理信息院、青海省第一地质勘查院、青海省水工环地质调查院共同承担起定点帮扶下滩村脱贫攻坚的任务。
打好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必先行。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省地矿局所属单位大力实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脱贫攻坚支撑力,筑牢了脱贫攻坚根基。
宽敞明亮的村级服务中心与农家书屋、蜿蜒盘旋的乡村水泥路,一个个恬静闲适的农村院落,农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虽然早已快入冬,但在下滩村,到处充满了温暖的气息。“近年来,省地矿局的帮扶,真是让我们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滩村村党支部书记杨平直夸帮扶单位给该村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自2016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省地矿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先后实施了村级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及各式健身器材、农村书屋等,极大地丰富了村民文化体育生活。
同时,在1.8公里的村干道安装路灯20个,发动村民种植松树400余株。
帮扶单位深知农村要想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两委”班子领导。为此,帮扶单位与村“两委”共同学习中央、省市委有关扶贫工作政策和要求,强化对扶贫工作“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讲话精神的认识,抓基层党建,共同研究脱贫攻坚良策,以党的扶贫政策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期间,先后在下滩村调研和现场办公达25次,以实际行动诠释“四个意识”。
带政策、带信息、带服务,认“穷亲戚”、聊穷因……渐渐地,驻村帮扶队员与村民建立了深厚感情,不再把他们当外人,大家有问题也愿意向他们反映,而帮扶单位也摸透了村里的情况,并带领村“两委”科学制定了下一步发展规划。
扶贫工作队积极适应角色,俯下身子抓扶贫。多少回星月相伴入户了解情况、多少次田间地头查看中药材长势、多少句鼓励话语亲如家人,恐怕他们自己也说不清。
“我们忘不了2019年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当大家在村委会广场刚刚下车,村民便自发端来了炕土豆。在深秋寒意渐浓的高原脑山小村,大家手捧热乎乎的甜香土豆,真切感受到了在‘双帮’过程中与村民结下的亲人般的真挚感情,更加坚定了大家帮助下滩村村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决心。”驻村帮扶干部张海霞说。
倾心好日子越过越有劲
贫困户白让加才让一直不实施危房改造,“第一书记”刘兴国多次给他讲政策,说道理,终于说服他同意改造。可房子修了一半,没钱又停工了,刘兴国便做担保让施工队先盖房子,并给他申请了临时救助。房子修好了,白让加才让还娶上了媳妇,每次见到刘兴国他都是连连感谢。
贫困户麻全虎家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因学致贫。孩子们的努力学习使麻全虎有了奋斗的动力,他想搞养殖业,但起步很艰难。家里原有16头牛,扶贫工作队积极协调产业发展资金,使他的养牛产业一步步发展壮大,现在存栏量达80余头。女儿2018年毕业、儿子2019年毕业都有了工作,他们的生活已经走向了小康。
“现在党的政策好啊,只要肯干,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的。”李连生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期待。贫困户李连生家中只有他一个劳动力,因父母年迈且父亲残疾,无法外出务工。但是,他有一个创业的梦想,想在城里开一家小吃店。一开始,苦于手里没有资金租不了铺面,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李连生申请到了国家扶贫“530”贷款,可还差一部分。就在这时,政府的第一批6480元发展产业资金到了,李连生终于把小店开了起来。
随着第二批、第三批产业资金的帮助,李连生小店的生意也是红红火火。2018年,李连生主动申请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年底还在互助县城买了一套65平方米的房子。2019年,他娶上了媳妇,现在两口子把父母接到了城里,一边照顾双亲,一边经营着小店,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
扶贫路上,地矿人把真情带去,把贫困撵走,让村民们的日子有奔头。
贫困户尚朝珍的妻子患有慢性病,大女儿上大学,二女儿肢体智力残疾二级。他家的扶贫之策一直牵挂在扶贫工作队员心上。2018年6月,扶贫工作队向有关企业争取到一万元资金,用于他们创业。这对于尚朝珍家来说真是雪中送炭。然而,有了资金干什么?怎样用钱生钱?经过大家权衡利弊,考虑到残疾的二女儿以后的出路,最终决定开个小卖部,让她学习并锻炼算账、进货、销售等,将来有谋生之路。
说干就干,小卖部热热闹闹开起来了,经过半年的锻炼,现在二女儿一个人就可以经营了。看着身残志坚的小女孩,工作队员由衷为她点赞,为他们家从此摆脱贫困而高兴。
五年多来,帮扶单位以“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为指南,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数据显示,省地矿局帮扶单位累计支出帮扶资金88.8万元、职工捐款31.88万元、协调社会资金投入136.5万元;贫困户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2339元增加到2019年的7814元。通过各级验收,2018年底,下滩村实现贫困村退出,2019年底,全村10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清零,群众认可度为100%。
贴心产业造血有底气
如何做到脱贫不返贫、逐步能致富,产业发展是根本之策。就此,帮扶单位打出发展养殖产业、成立合作社两张牌。
2017年,扶贫工作队协调有关部门争取资金,为下滩村争取到10万元农牧专项资金,购置104头八眉母猪、2头种猪及猪饲料发放给104户贫困户,有力地支持了贫困户产业脱贫,使养殖业形成了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把农民组织起来,抱团经营,是实现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这一思路下,扶贫工作队以高质量的《成立下滩村田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可研报告》得到省地矿局和西宁永和集团的高度认可。省地矿局决定捐赠价值53.88万元的三台装载机和二台拖拉机,西宁永和集团捐赠价值37.6万元的2台收割机。有了工程机械、农机设备,下滩村就可以承揽一些工程,也可以为附近村民提供农作物机械化收割服务,成立村级农民合作社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经村党支部、村委会、全体村民大会一致通过,合作社109名股东,5位合作社发起人出资10万元,占20%的股份,工程机械、农机设备配股给村集体和贫困户,分别占30%的股份、50%的股份。2018年8月初,下滩村田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这也意味着下滩村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
“那一天我终生难忘,真的太激动了。要是没有帮扶,不知道破零的路还要走多久。”回想起那一天,村党支部书记杨平至今还激动不已。
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增强了村集体和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更重要的是对贫困户在精神上鼓起了脱贫的信心,增强了他们劳动致富奔小康的内在动力。
扶智扶志必须从娃娃抓起。在五年的时间里,帮扶单位对学龄儿童的全面发展给予高度关注。期间,筹集资金万余元,向下滩村中心小学捐赠器乐及体育用品150余件(套),满足学童全面发展的物质需求。组织学童到省科技馆参观科学科技展示,体验了科学带来的神奇。同时,为下滩村捐赠各类作业辅导大全、科学杂志等图书357本,希望下滩村村民利用闲余时间增加阅读,增强致富信心。施行“雨露计划”,对就读职校到本科的贫困生给予2000元——10000元补助,并在学生赴校前落实好补助资金;扶贫工作队根据贫困户的爱好、性格、职业发展意向等因素合理对接技能培训项目,让下滩村200人次贫困村民参加了刺绣、烹饪、挖掘机及装载机驾驶培训。
“感谢地矿局帮扶单位对下滩村脱贫攻坚的高度重视,也感谢结对认亲帮扶干部的真情付出,更是感谢扶贫工作队极端负责、任劳任怨的工作,没有他们就没有面貌焕然一新的下滩村。”杨平说,这也是下滩村全体村民的心声。
